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只要祖国需要,我必全力以赴”---------“科学疯子”黄大年
现如今的我国科技进步,经济腾飞,各项事业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这其中,有这样一群人,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青年立志,远赴重洋,学成回国,报效祖国。为祖国的建设和发展贡献力量,黄大年就是他们中的一个典型代表。
2011年12月5日,黄大年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参加学术交流会时拍摄的照片(资料照片)
黄大年是世界地球物理方面的顶级科学家,他放弃了国外优越的待遇、先进的研发环境,回到国内,为我国深探技术的发展呕心沥血。
由于他的回国,美国航母后退100海里,以防止潜艇被探测设备发现,而他所掌握的探测技术则可上天、入地、潜海,全方位施展威力,使用我国深探事业,仅仅用了5年时间,就走完了发达国家20年的道路。
展开剩余93%1958年,黄大年出生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少年时的黄大年随父母下放至桂东南的山村。
父母对他的教育非常用心,母亲经常从图书馆给他找来各种书籍,父亲则从小就把他抱在怀里,一本一本地讲给他听,当时父母十分敬仰钱学森、邓稼先等科学家,这些科学家们的事迹和形象也在黄大年的脑海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记,在他的印象里,他们都是从国外学成回来的大科学家,也都是为祖国奉献了生命的英雄。
除此之外,黄大年还接触了天文地理等各方面的科学书籍。
黄大年在松辽盆地大陆科学钻探2号井现场(2014年8月8日摄)
1975年,高中毕业的黄大年通过招考进入广西第六地质队,成为了一名航空物探操作员。
这个阶段给他了很多实际操作的机会,作为物探操作员,他接触到了航空地球物理。工作时,当他从飞机上俯瞰大地,被祖国的壮美山河震撼了。
他感觉到,我们的祖国土地是如此辽阔,群山、江河、草原都激起了他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也激起了他对土地下面矿藏的好奇,他喜欢上了物探这个职业。
航空物探操作员是一项具有危险性的工作,有一次飞机发生了故障,他的一个同事因此牺牲了,黄大年的额头也受了伤。
可是,这些并没有阻挡黄大年对这个职业的兴趣。作为磁场测量队伍的勘测队员,他参加了广西罗屋矿区的“找矿大会战”,要扛着磁秤仪徒步在山林中穿梭,记录不同地点的磁力变化,推断和猜测铁矿的位置和规模。由于仪器对温度、湿度都很敏感,要小心翼翼地走在道路泥泞上,工作十分辛苦。
白天勘测、记录数据,晚上还要进行分析、计算参数。一天120个测点,必须走成一条直线,哪怕跋山涉水,也不能绕道。
一次,黄大年患重感冒发烧,起不来床,身上、脚上起了一片一片的湿疹,没法出去探测,他就在营地里整日整夜地进行计算、分析。在这次大会战中,黄大年创造了一天测160个点的纪录。因为他们探测发现了一座铁矿,他还获得了“工业学大庆先进生产者”称号。
黄大年在长春地质学院大门前拍照留念(资料照片)
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让黄大年有了上大学进行深造的机会。通过参加高考,黄大年考入了当时的长春地质学院应用地球物理系,这是我国第一所地质专科学校,也是他们全家心目中的地探学术殿堂。他在这里先后完成了本科与硕士研究生的学业。
毕业的时候,很多南方同学因为不习惯北方天气和生活,都想方设法回到南方工作,黄大年作为全校仅有的10个“三好标兵”之一,可以随意选择去留,可是他却让人意想不到的选择了留校任教。
黄大年要进一步探索科学的奥秘,想向更深的领域进军。他获得“中英友好奖学金项目”的全额资助,去英国进行深造,是30名学员中唯一一名地学研究者。
1992年,当时在长春地质学院任教的黄大年取得了全国公派出国名额,前往英国利兹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四年后,他以排名第一的成绩获得英国利兹大学地球物理学博士学位。学成之后,黄大年回国继续教学,不久后又被派往英国,进行水下隐伏目标和深水油气的高精度探测技术研究工作。
他深知在深探领域国内的技术远不如发达国家,为此他十分珍惜在海外的学习和工作机会,利用国外的技术优势和先进的实验设备,他加倍努力,不断探索,汲取了丰富的工作经验。
回国之前,黄大年已经成为世界航空地球物理研究领域的引领者。
他在英国剑桥ARKeX航空地球物理公司长期从事海洋和航空快速移动平台高精度地球微重力和磁力场探测技术工作,担任过多个重要的职务,直到担任研发部主任。
黄大年曾带领着一支三百人多国科技军团,这里有来自世界各地的青年科学家,也有各国院士,甚至有诺贝尔奖提名的科学家。他们可以对地球深部进行穿透式探测,他们掌控的技术,可以用于矿产勘探,甚至可以用于国防侦察。
2004年,黄大年带领团队进行“重力梯度仪”军用转民用的技术攻关。这是美国方面的一个世界级技术实验,美方在选择技术人员时非常谨慎,尤其是对中国科学家更加防备,可是黄大年在这一领域的造诣,以及世界同行们的推崇,使美方破例让他参与了这一项目。
黄大年知道,这次技术公关非常重要,因为只有实现了这项技术转为民用。才能更多地造福社会,中国才有机会接触这一技术。
3月的一天,正在1000多米的大洋深处进行“重力梯度仪”的公关实验的黄大年突然接到了家里的电话,是黄大年的老父亲患上了重病,老人自感时日不多,费尽周折与黄大年取得了联系,希望在临终之前能与远在万里的儿子通一次话。
黄大年得知父亲病危的消息后,心急如焚,真想插上一双翅膀飞回家里,探望病重的父亲。
在得知这一情况后,潜艇舰长表示,可以破例为他上浮,回到陆地,以满足他见老父亲最后一面的愿望,可是他考虑到这项实验的重要性和关键性,他最终下定决心坚持做完实验。
无独有偶,两年后的一天,同样是在大洋彼岸,同样是“重力梯度仪”的公关实验,只不过这次是在万米高空,他又得到了母亲已经到弥留之际的消息,为了完成实验,他再一次放弃了回家探望的想法。
黄大年的父母都在地矿系统内工作,是黄大年走上地球物理研究的启蒙者。没能见上父母的最后一面,成为黄大年终身的遗憾。他时刻铭记着两位老人在临终前对他的嘱托,希望他能够早日回国,为国家的科技发展做贡献。
国家“计划”的实施和母校吉林大学的盛情邀请,让黄大年下定了回国的决心。
2009年,当时的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刘财试探性地给他发了邮件,希望他借国家“计划”实施的契机,回长春工作。让他没想到的是,黄大年很快就回复了邮件,并表达了他想回国报效祖国的想法。
在得知他要回国的消息后,在他所在的公司乃至全球同行业里都引起了不小的反响。公司的负责人找他谈话,询问他是不是对工作条件不满足,要知道黄大年回国后的工作条件会远不如在英国的公司。
他的同事们更是对他恋恋不舍,其中有不少的年轻科学家都是因为黄大年才加入到这个团队中来的。大家都对黄大年的回国表示不解。黄大年表示,他还会继续相关的科学研究,只是想回到祖国去工作和生活,希望能与他们继续合作和交流。
如果说在科学研究方面黄大年犹如一个“科学疯子”,回国以后他简直就变成了一个“工作狂”。
回国后,黄大年与吉林大学签约5年,仅有一个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的头衔。他却一直马不停蹄,作了许多跨界和越格的事。
回国还不到一年的时间,航空重力梯度仪的项目就找上门来,这是一个国家级的大项目。
是国家“863”计划“十二五”主题项目:高精度航空重力测量技术。在黄大年回来之前,相关人员、设备都已准备得差不多了,但是缺一个领军人物。
国内的行业专家认为黄大年是这个领头人不二人选,有关负责同志与他交流发现,他对这一领域如何管理、如何确定研究方向、如何进行品质把控了如指掌。
做了牵头人,意味着这些项目和课题的各方面工作都需要参与,需要下很大的功夫,投入很大的精力,而这一项目却几乎没有报酬,可黄大年根本就不在乎这些,毫不犹豫的接了下来。
航空重力梯度仪是一项尖端技术。这项技术就像在飞机上安装了“透视镜”,不受地形限制,可以透视出地表下几百米深度的目标。
早在上世纪,发达国家曾耗资10多亿美元进行这项技术的研发,直到20世纪90年代美英等发达国家开始使用这项技术,进行军事防御和资源勘探,近年来国外探明的深海大型油田、大型油气田中,这项技术更是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成为前沿科技,因此掌握这项技术的国家,对相关的技术和设备进行了封锁。中国想要实现这一领域的突破,既紧迫又艰难。
2010年6月1日,黄大年在办公室(资料照片)
不能再等了,之后的几个月时间里,他跑遍了所有与航空重力梯度仪研究相关的科研院所进行调研,然后他就把自己关进办公室,开始设计研发思路。
除此之外,黄大年还担当了国家863计划资源环境技术领域主题专家的重任,负责策划、协调和组织资源,形成高科技联合攻关团队。
在回国后不长的时间里,黄大年面前就有十几个大项目排着队。从立项阶段对技术思路和关键指标的讨论,到每一个课题的任务细化和实施进展,从每个年度的进展汇报,到项目立项后的中期评估,每一步都需要他通盘考虑、细致规划、设计实施。
在众多项目和教学任务的重压下,黄大年感觉到多学科组合运用是当务之急,于是他开始多方协调,资源整合。
2016年9月,黄大年向学校提出申请报告,倡议成立新兴交叉学科学部,经过他一年的努力已经完成初期筹备工作。
就这样一个辐射地学部、医学部、物理学院、汽车学院、机械学院、计算机学院、国际政治系等的非行政化“科研特区”初步形成。黄大年成为吉林大学新兴交叉学科学部学部长。
2010年11月22日,黄大年(左二)带领团队成员研究学术问题(资料照片)
面对这一系列的科研任务,黄大年像一个上满发条的机器,在不停的与时间赛跑,他想争分夺秒的把自己在国外的时间赶回来,想把国内落后于国外的时间赶回来。
七年如一日,黄大年马不停蹄,不是在赶路,就是在办公室里熬夜。
他的办公室里有九组书柜,里面塞得满满当当,除了书籍、报告、学术笔记。最右侧的柜门里还塞了一床棉被。
无数个赶进度、做课题、修改材料的深夜里,实在熬不住了,他就是裹着这床棉被在沙发上眯几个钟头,第二天又精神抖擞开始工作。
同样的棉被在网约车司机刘国秋的车上还有一套,刘国秋常年往来机场接送黄大年,原本有好几个接送黄大年的司机,可是他们接受不了黄大年起早贪黑的赶飞机,最后只剩下了刘国秋一个。
黄大年出差,永远订最晚一班航班。黄大年最常坐的一趟航班是北京到长春的最后一班航班,到长春经常是后半夜了,很多时候,黄大年一上车便倚着车门沉沉地睡去,不招呼根本醒不了。
刘国秋担心他碰开车门掉出去,只好把车后门的门锁改装了一下,以保证安全。后来,还是看着不忍心,就从家里拾掇出一套毯子和枕头,黄大年上车了,好歹睡着舒服些。
终于,黄大年的身体还是出了问题。
2016年6月27日,临近正午,黄大年在他的办公室里咚的一声摔倒,晕了过去,惊动了坐在外屋的助理。
助理跑进屋赶紧拽过他的书包,找出以前准备的速效救心丸塞进他嘴里。过了一会儿,黄大年缓了过来,他小声告诉助理:“不许跟别人说。”
他怕别人知道后不让他继续工作。助理看了一眼办公桌上堆得像小山一样的资料,也只能默默地点了点头。
2016年11月29日凌晨,在从北京前往成都的飞机上,黄大年又晕倒了。
这天他要去参加“第七届教育部科技委地学与资源学部年度工作会”。
在飞机上他说胃很疼,不久就昏了过去。凌晨2点,急救车将黄大年送到成都第七人民医院,他在医院躺了一会儿,早晨一睁眼,他就撑着爬起来。
护士赶过来劝他做进一步检查,他却往嘴里了塞了一把速效救心丸,背着书包奔出病房。这一次,从来不迟到的黄大年迟到了。
回到长春,黄大年被强制做了体检。结果还没有出来,他又跑去北京出差。检查结果出为疑似胆管肿瘤。
2016年12月5日,黄大年住院前最后一次出差回来,照旧先回了办公室,处理完工作上的事,才住院手术。
2017年1月4日,手术后第21天,黄大年内脏出现大出血,各项指标异常、肝功能开始迅速衰竭、心脏出现了停跳,他被又一次推进ICU进行手术抢救。
2017年1月8日中午,黄大年静静的在重症监护室的病床上,永远地闭上了眼睛。
七年的时间里,黄大年与400多名科学家合作创造了多项“中国第一”,地面电磁探测系统工程样机研制取得显著成果,为进入国际先进行列奠定基础;固定翼无人机航磁探测系统工程样机研制成功,填补了国家无人机探测技术的空白;无缆自定位地震勘探系统工程样机研制突破关键技术,为开展大面积地震勘探提供技术支持;万米大陆科学钻探工程样机“地壳一号”横空出世,超深井大陆科学钻探工程向前迈进。
他的一生太短了,只有短短的58年,可是黄大年在有限的生命中,为中国“巡天探地潜海”填补多项技术空白,为深地资源探测和国防安全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
发布于:天津市上一篇: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