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想到,一个曾经放过牛、卖过烟丝的穷孩子,如今却成了捐款超160亿的”中国首善”。
但更让人想不到的是。这位慈善家,却因为”不给员工涨工资”的言论,被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曹德旧。这个名字背后,藏着太多让人琢磨不透的故事。
01
1946年的上海,一个婴儿的啼哭声,预示着一段传奇人生的开始。
曹德旺出生时,家里穷得叮当响。父亲是个小商贩,母亲在家操持家务。为了生计,一家人颠沛流离,最终落脚福建福清。
那时候的曹德旧。真的是穷怕了。
9岁那年,他就开始放牛赚钱。别的孩子在学堂里读书识字,他却要在田间地头奔波。14岁时,为了补贴家用,他干脆辍学了。
展开剩余85%卖烟丝、卖水果、修自行车......什么能赚钱就干什么。
这段苦日子,让曹德旺刻骨铭心。后来他常说:”我穷过,知道穷人的苦。”
1983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了福清。
37岁的曹德旺,做了一个改变命运的决定——承包县里一家连年亏损的乡镇玻璃厂。
所有人都觉得他疯了。一个连高中都没读完的人,怎么可能救活一家工厂?
但曹德旺偏偏做到了。仅仅8个月,工厂就扭亏为盈。
02
1987年,福耀玻璃工业集团正式成立。
这个从乡镇企业起家的小厂,在曹德旺的带领下,一步步走向世界。
那些年,福耀的发展速度快得惊人。从福建的一个小作坊,到中国第一、全球第二大汽车玻璃供应商。产品卖到了美国、欧洲、日本。
但真正让曹德旧声名鹊起的,是那场轰动一时的反倾销官司。
2001年到2005年间,美国和加拿大对中国汽车玻璃发起反倾销调查。当时,几乎所有中国企业都选择了妥协或退出。
只有曹德旧,选择了硬扛到底。
“我们的产品没问题,凭什么要认罚?”
最终,福耀成了中国首家在美国赢得反倾销诉讼的企业。这一仗,不仅为福耀赢得了尊严,更为中国制造业正名。
钱开始越赚越多。名声也越来越响。
但曹德旧做的第一件事,不是给自己买豪宅、买游艇,而是——捐钱。
03
1983年创业那年,曹德旧就开始了他的慈善之路。
这一捐,就是40年。
到2022年,他累计捐赠已经超过260亿元。这个数字,让他稳坐”中国首善”的宝座。
但曹德旧的慈善,和别人不一样。
他不只是简单地写支票。而是真正在思考,怎样才能帮到真正需要帮助的人。
2011年,他做了一个前无古人的决定——捐出家族持有的福耀玻璃股票,成立河仁慈善基金会。这是中国第一家以股权形式运作的慈善基金会。
更让人震撼的是,2021年,71岁的曹德旧宣布:捐资100亿元,创办福耀科技大学。
这所大学,专门培养国内新兴产业急需的人才。从芯片制造到新能源,从人工智能到先进材料。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曹德旧说,”教育才是最根本的慈善。”
但就在所有人都对这位慈善家赞不绝口的时候。一句话,让他陷入了争议。
04
“我宁可捐160亿,也不给员工涨工资。”
这句话一出,舆论哗然。
有人说他是”伪善”,有人说他是”资本家的真面目”。更有人直接质疑:一边做慈善,一边剥削员工,这算什么?
但曹德旧的解释,却让人深思。
他说,如果福耀大幅提高员工工资,会吸引大量人才涌入。其他制造业企业为了留住人才,也不得不跟着涨工资。
“这样下去,整个中国制造业的成本结构就会失衡。我们拿什么和世界竞争?”
2016年,福耀在美国俄亥俄州建厂,这件事更是印证了曹德旧的担忧。
美国工人每小时12.84美元的工资,已经高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也高过亚马逊、沃尔玛的同类岗位。
但美国工人还是不满意。他们要组建工会,要求更高的工资和福利。
曹德旧的态度很坚决:”如果工会进来,我就关厂走人。”
在他看来,美国制造业的衰落,工会的过度干预是重要原因之一。
“企业要生存,就必须有竞争力。盲目追求高工资,最终害的是企业,是员工,是整个行业。”
这种观点,听起来”冷血”。但细想之下,又有他的道理。
05
71岁的曹德旧,至今还经常出现在福耀的生产线上。
穿着朴素的工装,和普通工人一样,检查产品质量,了解生产情况。
他的办公室,简陋得让人难以置信。一张普通的办公桌,几把简单的椅子,墙上挂着的,是福耀的生产数据图表。
“我这一辈子,就想做好一件事——把玻璃做到极致。”
从一个放牛娃,到玻璃大王,再到中国首善。曹德旧用自己的方式,诠释了什么叫”企业家精神”。
他的慈善,源于对苦难的理解,对社会的感恩。
他的”抠门”,源于对企业的责任,对行业的担当。
有人说他矛盾。一边捐款数百亿,一边却对员工工资斤斤计较。
但或许,这正是曹德旧的智慧所在。
他知道,真正的慈善,不是简单的撒钱。而是要让这个社会变得更好。
他也知道,真正的企业家,不是只管自己企业的利益。而是要为整个行业,整个国家的发展负责。
在这个浮躁的时代,像曹德旧这样的企业家,或许正是我们最需要的。
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什么叫”格局”,什么叫”担当”。
这不就是,最有分量的”企业家本色”吗?
发布于:江苏省